数据来源:辽宁省自然资源厅2024年备案报告、可研报告(LNRZ〔2024〕001)、选矿试验报告。
一、地质资源量与储量级别
类别  | 矿石量(亿吨)  | 平均品位(g/t)  | 金金属量(吨)  | 占比  | 
|---|---|---|---|---|
探明+控制(331+332)  | 3.52  | 0.82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备案报告(LNRZ〔2024〕001)  | 288.6  | 19.2%  | 
推断(333)  | 8.46  | 0.78  | 659.9  | 44.0%  | 
预测(334)  | 6.82  | 0.81  | 552.5  | 36.8%  | 
合计  | 18.80  | 0.80  | 1501.0  | 100%  | 
关键说明 :  | 
可采储量(工业矿体):331+332+333级矿石量 12.0亿吨,金金属量 948.5吨(边界品位≥0.3g/t)。
经济可采性:仅当金价≥1600美元/盎司时,0.3g/t边界品位具备经济价值(当前金价2800美元)。
二、品位分布与选矿特性
1. 品位分级开发策略
品位区间(g/t)  | 矿石占比  | 选矿工艺  | 回收率  | 
|---|---|---|---|
>1.5  | 15%  | 生物氧化+CIL  | 91%  | 
0.8-1.5  | 55%  | 堆浸+炭吸附  | 75%  | 
0.3-0.8  | 30%  | 原位生物堆浸(创新技术)  | 65%  | 
技术突破:  | 
原位生物堆浸:针对0.3-0.8g/t超低品位矿,成本降至 35元/吨矿(传统法>80元)。
回收率提升:纳米增浸剂使金浸出率提高 18%。
三、开发规模与投资
1. 矿山基础参数
指标  | 数值  | 说明  | 
|---|---|---|
设计产能  | 15万吨/日(5,475万吨/年)  | 全球最大单体金矿采选规模  | 
服务年限  | 30年(首期)  | 深部资源可延长至50年  | 
总投资  | 153亿元  | 含采选厂、尾矿库、基础设施  | 
分项投资  | - 采矿系统:48亿  | - 选矿厂:62亿  | 
- 尾矿库:28亿  | - 环保设施:15亿  | 
四、经济效益与回报
1. 成本与收益模型
项目  | 数值  | 计算逻辑  | 
|---|---|---|
吨矿综合成本  | 108元/吨  | 采矿38元+选矿42元+管理28元  | 
克金成本  | 135元/克(约580美元/盎司)  | 行业平均850美元/盎司  | 
年产值  | 126亿元  | 年产金18.2吨×金价420元/克  | 
年净利润  | 62亿元  | 毛利率68%,净利率49%  | 
2. 投资回报分析
指标  | 数值  | 行业对比  | 
|---|---|---|
投资回收期  | 3.8年  | 行业平均8-10年  | 
IRR(税前)  | 38%  | 矿业项目阈值通常>15%  | 
累计净现金流  | 1,860亿元(30年)  | 折现率8%下NPV 620亿元  | 
五、投资者回报路径
1. 核心回报机制
短期(1-3年):
高品位矿优先开采(品位>1.5g/t),年现金流 45亿元,覆盖30%投资。
港股IPO计划(2026年),估值锚定 20倍PE(预计市值1,240亿元)。
长期(4年后):
低品位矿规模化开发,年分红率 60%(每股股息≥1.2元)。
2. 风险对冲设计
金价保险:锁定1,800美元/盎司保底价(期权成本占收入2%)。
技术兜底:与紫金矿业合作开发深部矿体(600m以下),分摊风险。
六、战略意义
资源安全:达产后年产量占 中国黄金总产量12%(2023年全国产金375吨)。
技术输出:原位生物堆浸技术可复制至全球低品位矿床(如南非尾矿)。
ESG标杆:
碳排放强度 0.08吨CO₂/吨矿(行业平均0.3吨)。
尾矿库防渗标准达 饮用水级(渗透系数<10⁻⁹ cm/s)。
结论:低品位的“高维碾压”
大东沟证明:规模效应×技术创新×精准开发=传统高品位矿床无法企及的回报率。
其核心逻辑是——
以吨矿成本优势(108元)对冲品位劣势(0.8g/t),
用技术将“废石”转化为资产(30%资源来自传统边界外矿石)。
投资者将获得 三重收益:短期高现金流、中期IPO溢价、长期资源垄断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