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砥砺,山东地矿工作轨迹清晰、脉动强劲。
从胶东“点石成金”,到海域“寻访”稀土;从新泰探锂,到德州寻氦。一系列战略性矿产的重大突破,刷新储量数字,彰显山东地矿工作向“精准制导”进一步攻坚跨越。
一组数据见证山东地矿找矿“硬实力”:三年间,山东省地矿局实施勘查项目900余项,提交矿产地97处,新增资源量:金96.9吨、铁矿石1.5亿吨、晶质石墨234.4万吨、钾盐7.5亿吨、岩盐8.8亿吨。
“辉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代代地质工作者,特别是山东地矿系统的艰辛付出和科学探索,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凭借扎实的野外功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仅发现了众多大型—超大型金矿床,更在成矿理论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军如此评价。
“重要平台+重大项目”双轮驱动,科技创新逐步淬炼为山东找矿突破的核心优势。省地热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跻身全省“1313”体系,确立了其在国内地热研究领域的领跑地位。筹建中的地矿AI创新中心,预示着人工智能将为传统地质工作注入颠覆性能量。全国首个省级文物卫星遥感监测中心的诞生,开创了地质技术守护历史文脉的全新范式。
不久前,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成功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创了基层地勘单位领衔国家级项目的先河。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党委书记、队长丁正江说:“我们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速培育地质新质生产力。”
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山东地矿系统的工作环节,驱动服务边界不断向广阔社会领域延展。山东省地矿局实施环境地质项目近4000项,累计实现地热清洁能源供暖面积130万平方米,完成生态修复治理3500余公顷。仅2024年,省地矿局在济南、烟台、德州、威海、泰安等地新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和找水打井工作,为当地群众找水打井51眼,总涌水量每天达4.2万立方米。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强调:“我们必须直面国内资源约束趋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绿色发展要求提高等新挑战,继续拓展服务领域,在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撑和服务。”
无论是技术平台、重大项目的搭建申报,还是发展理念、服务边界的革新拓展,本质都是一场“硬件”与“软件”的同步进化。而其根基,则始终落脚“投资于人”的战略定力。
三年来,山东地矿系统涌现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专家人才10余人;聚焦大力弘扬优良传统,率先提出新时代英雄地质队创建10条标准,打造“1+15+N”新时代英雄地质队党建品牌,第六地质大队先后获评齐鲁时代楷模、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一个梯度合理、砥砺奋进的人才队伍正在前进。
三年时间,三大角度,同频共振,深度重塑山东地矿工作的版图与未来。面向新征程,山东地矿正以更加坚实、智能的步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愈发强大支撑。(山东地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