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矿业信息网-珠穆科技

矿难“黑色定律”:90%的事故都源于这三个“想不到”

   日期:2025-08-01     来源:海外矿投网    浏览:148    评论:0    
核心提示: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

“每一起矿难的背后,都是一部血泪史。”这句话沉重地刻画了矿业生产中安全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然而,尽管法规日益严苛,技术不断进步,为何重特大矿难事故仍时有发生?

在矿业领域,鲜血和泪水反复印证着一条令人扼腕的“黑色定律”:绝大多数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并非源于那些已知的、严防死守的重大危险源,而是出自于我们日常管理和风险预控中那三个致命的“想不到”。这条定律如同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偶发的、剧烈的事故本身;而隐藏在水下的,则是庞大而根深蒂固的系统性缺陷。

所谓的矿难“黑色定律”,并非科学定理,而是业界对矿难频发背后深层原因的一种形象总结。它深刻揭示了一种现象:在某些矿山,违章操作、管理混乱甚至瞒报事故,竟被异化为一种“常态”。这种“常态”的形成,正是源于对三个“想不到”的集体性忽视和麻痹。官方文件和事故分析报告中也频繁出现类似的表述,如“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好”以及“解决想不到、管不到、看不到的问题”,直指当前安全管理中的核心痛点。

第一个“想不到”:风险的复杂性与未知性——“系统漏洞,想不到”

许多矿山企业投入巨资用于瓦斯、水、火、顶板等重大灾害的监控和防治,自认为已经构筑了坚固的防线。然而,事故往往在他们认为“宏观上很好”的地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撕开裂口。

这第一个“想不到”,本质上是对现代矿山系统复杂性的认知不足。随着开采深度、地质条件和生产工艺的日益复杂,各类风险相互交织、动态演变,产生了传统风险评估方法难以预见的“涌现风险”。这背后有两大核心理论支撑: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事故的根源在于能量或有害物质的意外释放。矿山生产过程中积聚了巨大的地应力能、瓦斯化学能、水势能等。当某个环节出现“想不到”的缺陷时,就可能触发能量的灾难性释放。

“瑞士奶酪模型”: 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多层防御,每一层防御都像一片瑞士奶酪,上面有大小不一的孔洞(即缺陷)。当所有奶酪片的孔洞恰好对齐时,事故就会发生。这些孔洞,就是那些“想不到”的薄弱环节,例如一个看似无碍的“陈旧性裂纹”,或者一个从未预想过的操作组合。

典型案例与警示:
紫金矿业“7·3”污染事件便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企业自认为拥有三重保险,在宏观设计上固若金汤,却“想不到细节上出了问题”——集渗井与泄洪道被人为打通,导致了灾难性后果。同样,辽阳“5·15”爆破事故中,对料堆表面不稳定岩石可能滚动的风险“预想不到位”,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应对之道:

1.动态风险评估: 放弃“一劳永逸”的静态风险评估,建立常态化的风险辨识更新机制,尤其是在生产条件、工艺、人员发生变化时。

2.“灰犀牛”与“黑天鹅”并防: 既要防范显而易见的“灰犀牛”式风险(如瓦斯超限),也要通过情景推演、故障树分析等方法,尽力设想并防范那些概率小但后果严重的“黑天鹅”事件。

3.强化变更管理: 任何微小的工艺、设备或人员变更,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和审批流程,杜绝“想不到”的风险引入。

第二个“想不到”:管理执行的衰减与扭曲——“法规空转,想不到”

“安全第一”的口号人人会喊,规章制度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但为什么在执行层面,这些规定会层层衰减,甚至被彻底架空?这是第二个,也是最普遍的“想不到”。

这个“想不到”的核心是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卷化”和“形式主义化”。海因里希法则揭示,每起重伤或死亡事故背后,都有29起轻伤和300个隐患。 大量的违章(即“三违”)和隐患被熟视无睹、惯性默许,最终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在一些矿难报道中,“非法超采、管理混乱和安全措施缺失是正常的”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正是管理空转的极端体现。

典型案例与警示:
2006年的山西左云“5·18”特大矿难,将管理上的“想不到”暴露无遗。矿主瞒报人数,劳动组织混乱,安全管理形同虚设,最终酿成56人遇难的惨剧。 调查发现,这种混乱的管理模式在当地竟被部分人视为“寻常事”。近期的一些事故通报中也指出,企业存在“采煤工作面违章放炮,放炮没有按规定撤人”等问题,这都是典型的法规空转。

应对之道:

1.压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不仅是安全部门的事。必须将安全责任分解并落实到从矿长到一线矿工的每一个岗位,并与绩效考核、奖惩升迁严格挂钩。

2.强化现场安全监督: 监督绝不能停留在纸面。要通过不间断的现场巡查、突击检查,严厉查处“三违”行为,解决“管不到”的问题。发挥班组长在现场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赋予其制止违章的权力和责任。

3.培育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实现自主保安的根本。要通过持续的安全教育、事故案例警示和正向激励,使“安全是最大效益”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根本上杜绝“要效益不要安全”的错误思想。

第三个“想不到”:隐患排查的盲区与惰性——“隐患就在眼前,想不到”

“灯下黑”是安全管理中最可怕的状态。很多致命隐患并非隐藏极深,而是长期暴露在人们眼前,却因为司空见惯而被“看惯了、习惯了、干惯了”,最终导致“想不到”的灾难。

这第三个“想不到”源于人的认知局限和行为惰性。安全检查往往满足于排查清单上的“规定动作”,对于清单之外的、非典型的、或长期存在的隐患,容易形成视觉和思维盲区。这在安全科学中被称为“安全麻痹”或“风险适应”。当一个隐患长期存在而未发生事故时,人们会潜意识地降低对其危险性的判断,直至事故发生才追悔莫及。

典型案例与警示:
多起顶板事故的调查都指向支护问题或对顶板状况变化的忽视。东北大学学生实习时发生的坠落事故,调查发现格栅板的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这种长期存在的物理缺陷正是“看不见”的致命隐患。同样,在许多事故中,都能发现“事故发生前已有征兆”的影子,但这些宝贵的预警信号却被麻痹的管理者和工人所忽略。

应对之道:

1.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关口前移: 将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建立“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不仅要查“已然”的隐患,更要控“未然”的风险。

2.推广应用岗位风险“明白卡”: 让每一位员工都清楚自己岗位有哪些风险,如何识别,如何处置,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的问题,打通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3.鼓励“吹哨人”和交叉检查: 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员工主动报告身边的隐患和“三违”行为。同时,定期组织跨部门、跨专业的交叉安全检查,利用“外人的眼睛”来发现“自己人”习以为常的盲区。

矿山安全,任重道远。打破“黑色定律”,从看见“想不到”开始。

矿难“黑色定律”的背后,是人性的弱点、管理的漏洞和系统的缺陷交织作用的结果。破解这一定律,关键在于彻底颠覆“想不到”的思维定势。矿业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战役”,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身的麻痹、自满和侥幸。

通过建立“系统思考”的风险观,看透那“想不到”的系统漏洞;通过打造“令行禁止”的执行力,堵住那“想不到”的管理空转;通过培养“明察秋毫”的洞察力,照亮那“想不到”的隐患盲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将安全关口前移,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最终打破这条沉重的“黑色定律”,让每一名矿工都能在安全的保障下,平安回家。


 
标签: 矿山 安全 重要
打赏
 
更多>同类矿业新闻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矿业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专家列表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