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维突然“锁矿”!稀土、铌、石墨供应链震动,谁被豁免?谁在撤离?
马拉维总统穆塔里卡近日宣布立即禁止所有未加工矿石出口,这一政策旨在将价值5亿美元的加工收益留在国内,却也让数十亿美元的投资项目面临风险。
非洲南部国家马拉维近日宣布,将立即禁止所有未加工矿石的出口,以确保在国内发展下游加工能力。这一政策由再次当选的穆塔里卡总统宣布,涉及铀、稀土、铌、石墨、矿砂、金红石、金和铜等关键矿产。
马拉维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其经济高度依赖农业,烟草是主要的外汇来源。
矿业收入对马拉维而言潜力巨大——世界银行曾预计2026年至2040年马拉维矿业收入可能达到300亿美元,但同时也警告称:若操之过急,恐将适得其反。
马拉维的矿业禁令并非毫无预兆。事实上,今年2月该国政府就已宣布暂停所有矿产品出口,以便矿业部简化程序并完善监管体系。
当时的临时禁令很快调整为仅针对宝石,而本次禁令则全面覆盖多种战略矿产。
穆塔里卡总统在布莱尔的桑吉卡宫内阁就职典礼上直言:“我不会允许我们的矿产以原材料形式出口。我们必须停止出口机会,开始建设产业。”
总统估计,通过本地加工矿物,马拉维每年可保留高达5亿美元的收益。
这一禁令使马拉维数个关键矿业项目面临风险,其中包括一些全球重要的矿产资源项目。
索维伦金属公司的卡斯亚金红石-石墨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金红石矿床之一,同时拥有丰富的鳞片石墨资源。该项目矿石资源量达18亿吨,金红石品位1%,石墨品位1.4%。力拓集团对该项目的支持表明了对其潜力的认可。日本政府甚至提出一项总额达70亿美元的物流投资,以支持该项目的未来开发。
林甸资源的坎甘昆德稀土项目同样位列受影响项目之中。该公司立即回应投资者称,该项法令不会对其计划造成影响。林甸公司计划采用简单的重选和磁选,年产1.53万吨总稀土氧化物品位在55%的独居石精矿。
其他重要项目包括环球矿业的坎伊卡铌矿项目(可能成为50年首个新的铌矿山)以及莲花资源公司的卡耶勒克拉铀矿。
在全面禁令之下,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仍可获得豁免,关键在于如何定义“加工”。
林甸资源公司已正式获得马拉维政府通知,其坎甘昆德稀土项目不在此次出口禁令的适用范围之内。
马拉维矿业和矿产资源管理局(MMRA)在信函中明确表示,林甸公司计划将原矿加工成独居石精矿的方案被视为符合当地增值要求。
“加工”的定义成为豁免关键。许多司法管辖区将精矿或混合稀土碳酸盐视为已加工;其他则坚持需在出口前进行化学裂解或部分分离。
林甸公司计划在马拉维境内进行初级选矿,生产独居石精矿后再出口,这满足了政府的本地加工要求。
同样,索维伦金属公司也确认其卡斯亚项目不会受到禁令影响,因为公司计划在马拉维境内处理所有开采的材料,将产出二氧化钛含量超过95%的优质金红石,以及碳含量达到96%的高纯石墨。
这意味着,禁令并非“一刀切”,而是以“是否实现本地增值”为标尺的精准调控。
弗图纳金属公司股价暴跌40%,林甸公司市值蒸发25%。尽管林甸迅速澄清其项目已获豁免,市场仍因政策不确定性而恐慌。
投资者担忧的核心在于:豁免是否具有法律稳定性?边境能否高效识别合规产品?未来是否会进一步收紧“加工”标准?
对于处于早期阶段的勘探商,如DY6金属公司和奇尔瓦矿产公司,打击更为沉重——它们尚未建成选厂,短期内难以满足加工要求,融资与合作谈判陷入停滞。
坦桑尼亚
2016年实施类似政策后,多个大型矿项目推迟近10年才得以推进; 津巴布韦
2023年限制黄金原矿出口,结果催生大规模非法采矿,政府税收不增反降,执法成本飙升。
专家警告:若马拉维缺乏配套的冶炼能力、稳定电力供应与透明监管体系,此次禁令恐将“吓退投资、助长黑市、削弱财政”。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地缘供应链。近年来,日本、澳大利亚、欧盟等正加速构建“去中国化”的关键矿产供应链,马拉维因其丰富的稀土、铌、石墨资源,被视为重要替代来源。如今政策突变,或将打乱这一战略布局。
马拉维的禁令,是近年来资源民族主义浪潮的又一缩影。从印尼镍矿出口禁令,到墨西哥锂矿国有化,再到如今马拉维的原矿封锁,资源国正试图从“卖原料”转向“卖产品”。
然而,转型需要时间、技术和资本。若缺乏周密规划,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可能骨感。
值得肯定的是,马拉维此次采取了相对务实的路径——不禁止出口,而是禁止“不加工就出口”。只要企业愿意在当地建选厂、创就业、缴税收,政策大门依然敞开。
未来几个月,全球矿业界将紧盯马拉维:
这场豪赌,究竟是产业升级的起点,还是投资撤离的开端?
答案,将不仅决定一个非洲小国的命运,更可能为全球关键矿产治理提供新的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