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朗普的亚洲行又带动了一波稀土的关注度:先是与日本又双叒叕签了一份“框架性协议”,嚷嚷着要搞供应链替代。随后在与中方的会晤结束后,就迫不及待宣布中方将暂停稀土管制,供应链还是要的。等到打道回府,贝森特又“赌咒发誓”,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控制力“将在两年内被打破”。
变脸如此光速,让我耳畔又响起春晚小品里那句亲切的唐山口音:这到底是减呢还是补呢?这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如今纠错机制崩坏后的进退失据,并不得不乞灵于“赢学”念经的自欺欺人。当美国还在努力给产业画上技术的大饼之时,客观规律正在酝酿着对它的惩罚与清算。而这一切都可以归为一句熟悉的台词:
都是体制问题!
特朗普2.0,争夺稀土只为赢
今年刚开张的特朗普政府2.0,在稀土议题上已经是相当饥不择食了,表现就像《红楼梦》里的琏二爷,“不管香的、臭的,都要往屋里拉”:
2月份,在贝森特讹诈乌克兰缔约矿产协议时,特朗普对媒体张口就来自己“赢得了价值5000亿美元的乌克兰稀土”,压根不顾标普和美国地质调查局早就挂着的正经材料——乌克兰稀土缺乏精确勘探与商业利润空间,并非稀土大国。
更让人无语的是,美国地质调查局每年都会公布保有稀土的主要国家名单,乌克兰并没有被列入其中。这并非是什么机密文件,任何人都能看到,遑论美国总统。

今年发布的矿物商品摘要(2025),稀土资源保有和生产大国中没有乌克兰。这并非是什么机密文件,任何人都能看到。 图表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
9月,巴基斯坦总理访美,展示了一个所谓的“稀土宝盒”,并从椭圆形办公室“顺”走了价值5亿美元的勘探合作计划。而特朗普依然忽略了上文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调查列举,结果被证实“宝盒”里根本不是稀土,并且矿区相当大一部分还来自于战火频仍的旁遮普。

巴基斯坦方面正向特朗普展示“稀土宝盒”。
贯穿其间的还有格陵兰岛,除了股权谈判的洽谈,特朗普不惜喊出吞并格陵兰的口号,美国自己的智库却已经在提醒他们的总统——格陵兰岛预估矿山投产最快也要10-15年,这还只是单纯地开采。
相较而言还算有谱的是澳大利亚,特朗普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签了80多亿美元的条约,立誓重整供应链,莱纳斯也放出了重稀土技术攻关的卫星。然而澳大利亚的稀土生产也早搬到东南亚来了,本土一样是储量丰富但开采加工欠缺的半个空心汤团。
总之,上任才三个季度的特朗普,经济战线上除了“关税”、“拉投资”,还有的就是“稀土”,俨然一副投资万亿、大炼稀土的架势,而这只为一个字:
赢!
哪怕只停留在嘴巴上,欺负MAGA选民没通网。
美国这十几载,法案政策到处摆
这里也要讲句公道话,美国对稀土替代的执念,倒不能全说是本届特朗普政府的心血来潮、临时凑合。距离美国喊出打破稀土依赖的口号,已经过去了15年。所以先完整复盘一下这15年美国稀土政策的演变,这不是某些营销号掰扯的今年新鲜事,而是历史正在反复“押韵”:
首先将时间调回到2010年。那时的美欧日又在集体对华发难,只是过去指责中国的稀土生产是污染环境,如今却指控稀土出口调控是威胁它们供应链安全的“管制”。其中,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CRS)在当年8月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在15年时间里从稀土自给自足变成百分百依赖进口,而进口最为依赖的中国“躺枪”,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被描述为“令人担忧的问题”。
从这一刻开始,美国决策层中开始有人将稀土供应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和战略竞争的高度,认为稀土可能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直接定调:“美国及其盟友应减少对中国稀土生产的依赖。”
随后就是一系列法案锣鼓喧天,2010年,重启《稀土供应链技术与资源转化法案》《稀土供应技术与资源转化法案》,要求重建有竞争力的国内稀土生产、加工、精炼、净化、金属生产、合金以及以稀土为主的磁铁生产行业和供应链,建立稀土储备。
转过年来,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关键矿产政策法案》和《稀土及关键材料振兴法案》,内容包括评估国内关键矿产资源潜力、简化许可流程、推动研发以及贷款担保等金融扶持。国会还授权内政部和国防部(现在已改名“战争部”,为统一表述沿用旧称)对稀土供应链问题进行评估,分别评估各元素用途并制定应急计划。
后来就是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实事求是地说,他对稀土等矿产的替代工作比前任抓得更紧,开始密集出台更具操作性的行政指令。入主白宫的第一年,即2017年7月和12月,他就签署了《评估和强化制造与国防工业基础及供应链弹性》和《确保关键矿产安全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行政命令。美国地质调查局也在当年12月发布第1802号《美国的关键矿产》专业报告,报告列举了对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福祉至关重要的23种关键矿产,这是44年来美国地质调查局同类专业报告的首次更新。
2018年5月和10月,美国内政部与国防部分别公布了包含稀土在内的35种关键矿产清单,以及《评估和强化制造与国防工业基础及供应链弹性》报告,论证相关矿产的来源和依赖如何威胁美国制造业和军工产业基础。2019年6月,美国商务部又发布《确保关键矿产安全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报告,着眼于确保关键矿产安全和可靠供应,提出了6项行动、24项目标和为确保行动目标实现的61项建议。

也正是在2018年,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恢复生产。
因此,某些评论说的有失公允,2020年以前的美国稀土替代战略并不是单纯的喊口号,人家是真做出了具体操作计划。恰恰是特朗普第一任内开始尝试从立法迈向行政,从政府应对层面,搭建起了一个旨在改变美国关键矿产依赖国外供给的“四梁八柱”,为后面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了奠基。特朗普政府有它“草台班子”的一面,但也有革新改良的成分,这种两面性依然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而回到本文开头描述的这些乱象,准备了这么久,应对中国反制时依然左支右绌。第一任内狠抓稀土的特朗普,却在第二任期镜头前表现得如此“赢学入脑”,很多时候都不顾基本事实,这些现象都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书归2020年,这年被一些研究人士称作美国稀土战略的转折点,特朗普政府首次援引冷战时期的《国防生产法》,向稀土供应链拨款2.5亿美元。与以往措施不同,这次拨款直接流向了具体的企业和项目,旨在加速提升美国国内稀土开采、分离、加工和磁体制造能力,被视作是打破对中国稀土依赖的信号。
作为特朗普的对头,拜登政府依然延续并深化了前任政府的稀土战略。2021年2月,刚上台的拜登就签署了第14017号行政令,要求对包括稀土在内的关键供应链进行全面审查,并将其列为优先事项。6月,白宫又据此行政令发布了基于百日评估,提出振兴包括稀土在内的关键矿物和原材料行业,加强立法和财政投入。随即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批出了1.2万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其中在清洁能源技术供应链方面,就点明了稀土。
我们都知道,拜登政府的风格是拉上盟友一起搞“小院高墙”,直到离任前夕,它还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也纳入《国防生产法》的“国内来源”范畴,为在这些国家投资稀土项目铺平了道路。
通过回顾这样一段历史,我们就能明白,姑且不论效果落实情况,美国的稀土替代战略已经形成了连续性,无论哪个政党执政,都会打起“保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的旗号,这已经成为了美国的一项长期国策。
美国国防部在今年颁布的《国防工业战略》中,用一句口号概括了自己的目标——“从矿山到磁体”,美国全都要。
而落实时间,就被定到了2027年——这大概就是贝森特所谓“2年内打破中国管控”的依据。
成绩不是没有,15年磨出“零的突破”
这15年来,美国稀土产业链重建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中最让美国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加州芒廷帕斯稀土矿成功复产。该矿全盛时期曾供应了全世界70%的稀土供应,但在2002年因有毒物质泄露而关闭。随着美国政府对稀土的重视,它又于2018年重新开张。该矿也成为当前美国唯一在产的大型稀土矿,2024年产量达到4.5万吨,只论数量的话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生产国。这也被视为稀土在美国本土产业链重建的基础。

全球主要国家1995-2023年稀土产量(单位:万吨)。2018年芒廷帕斯再投产让美国成为稀土生产第二大国,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据来源:Energy Institute,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24。
理论上讲,美国发展稀土的自然条件还是不错的,其国内稀土资源丰富,不说原矿,有统计显示,就连美国自产后与可进口的煤灰中,可能都含有多达1100万吨的稀土元素,几乎是目前美国国内储量的八倍。
此外在加工环节也有一些进展,美国开始在加州、得州等地投资建设稀土分离和加工设施。芒廷帕斯材料公司分别在2025年1月和6月宣布开始试生产钕铁硼磁体,以及成功生产出含有中重稀土(如钐、铕、钆、铽和镝)的高价值混合物“SEG+”,美国人自称这标志着本国在时隔30年后“重新具备了中重稀土分离能力”,但宣传中都回避了纯度到底多少。
此外,其他公司如美国稀土公司(USA Rare Earth)也在得州打起了“从矿山到磁体”的旗号,并在2025年9月收购了英国的合金制造商Less Common metals,后者也被称为是除中国外,唯一一家大产量稀土金属与合金制造商。这些进展表明,美国在填补稀土加工领域的短板上,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
与之相配套的就是人才引进,为此美国也是下了血本,招募的操作工人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中国采矿业平均水平的4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从2010年至2023年间,美国相关岗位就业数量已经增加了26倍。按照当时的报道,某些中国企业和团队还“全方位介入芒廷帕斯矿的投后管理、技术支持以及贸易协助工作”。

芒廷帕斯稀土矿近年生产的氧化铈、铈矿精矿、氧化钕和碳酸镧样品。 图片来源:路透社。
除此以外,美国的破局点就是向外寻求盟国帮助共建产业链,诸如澳大利亚的莱纳斯、阿拉弗拉稀土公司等都成了合作伙伴。其中莱纳斯仿佛成了西方“全村的希望”,就在今年年中连续放了几颗“卫星”:其在马来西亚的精炼厂先后成功生产出氧化镝和氧化铽,且原料均来自于澳洲,标志着中国以外的公司首次实现重稀土的“商业化生产”。
这也让美国及其盟国看到了稀土替代的“曙光”,莱纳斯不仅在与美国国防部合作,还在和日韩相关厂商洽谈产业链合作,并计划开设分厂。
此外,美国还可能与其他西方盟友开展技术合作。欧盟如今已出台《关键原材料法案》,强调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欧盟委员会已在13个成员国启动47个战略项目,助力关键矿产的全方位发展。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爱沙尼亚乃至已经脱欧的英国、远在东洋的日本,都在短期内曝光各自在稀土回收和替代材料领域的进展,俨然一副协同起来自给自足的架势。
用美国媒体的话说,稀土替代战略至少迈出了“零的突破”。
“十五年磨一零”的背后,更多的紧急凑合
但问题恰恰也正在于这“零的突破”。须知在2010年美国也推出过一个2年替代计划,当时的目标是在2012年底要让芒廷帕斯产矿成本缩减到中国一半,抢占1/6的市场份额。
而到2024年,哪怕按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美国在全球稀土产量的份额也仅有11.5%,15年的政策接力棒,哪怕是数量上也才完成了原来两年目标的2/3。更不用说把自己盟友悉数发动的情况下,才换了一个“零的突破”,可想而知这棵产业树有多难点。
就以上文的莱纳斯为例,虽然技术取得了突破,但是产量和纯度都极低,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替代。并且因为环保问题,莱纳斯与马来西亚政府和老百姓也是龃龉不断,2023年2月,马来西亚政府还以生产放射性物质为由,要求莱纳斯停止运营该工厂的分离和浸出部分生产。

马来西亚当地居民集会抗议莱纳斯生产。
面对成熟产业链的替代,材料设计、焙烧浸出、分离萃取、磁体制造、精密烧结……每一个环节都得从头搭建,相当于重建一个生态,光靠美国国防部区区几亿美元的拨款,无异于杯水车薪。
这其中反映的其实是去工业化的西方阵营在稀土技术专利上的断崖式落后。须知也不过二三十年前,中国在技术层面还被压到喘不过气,贱卖原料高买成品是我们相当多朋友共同的记忆。可是在稀土开采、加工和生产环节,局面已经如下图一般彻底反转。依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数据,过去20年内相关专利数量不足200项,仅在少数矿山开展了小规模的试验性开采,场景都很难去找。

正是在美国不断出台政策的时候,中美相关专利差距也越来越大。图表来源:ThREE consulting。
而且从人才培养来看,短期内美国依然很难翻盘。美国的一大特色是重金收买外籍人员,自己本土培养却是相当乏力。根据美国采矿、冶金和勘探协会(SME)的数据,美国的采矿项目每年毕业的学生总数不到300人。其中,只有极少数人能投入到稀土战线。而在MAGA运动持续肆虐的情况下,引进外籍人士也将面临更多现实考验。
与之相对比,中国相关专业每年稳定吸收上千名学生。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分离和精炼专家可能总共只有几十名,而中国则有数千名。并且随着国家对此的重视,专家库也正在建设中,涉外保密纪律也将相应提高,发生大喇喇去帮西方国家搞稀土“投后管理、技术支持以及贸易协助”的概率大幅降低。
对于美国来说,更为严重的是制度痼疾严重窒息了行政效率。美国自2010年以来虽然出台了大量政策,但是真正付诸实施的环节多在前端开采和轻稀土加工,而开采恰恰是美国矿业的第一只拦路虎。根据标普全球的统计,美国的矿产勘探预算支出常年仅到邻国加拿大的2/3乃至一半。从最初的勘探发现到投入使用,美国的矿山平均周期居然高达29年,开发速度之慢“仅次于”赞比亚。

横向比较各国矿产开发的平均周期,美国“屈居”赞比亚。 数据来源:标普全球市场情报公司。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美国吭哧吭哧搞了几十年,其国内的稀土开采依然还是芒廷帕斯一个老矿在“单兵突进”,这正是财政和行政效率低下的体现。
而且投产了也不保险,因为美国矿区引发的诉讼次数远多于其他西方国家,超过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个矿产大国的总和。这也是导致美国矿山开发的性价比低的一大重要原因。
从2002年以来,美国仅有三座矿山投产——不是稀土行业,而是整个采矿业。而且没有一处在联邦土地上——文件一送到哥伦比亚特区,里面的关系更为盘根错节、许可流程更错综复杂,诉讼的冷枪暗箭也更防不胜防。
同样是体制问题,导致美国国内的加工精炼建设也非常缓慢。根据美国国家矿业协会统计,美国冶炼和精炼项目的许可和许可平均时间为7-10年,与之相对比,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仅需2年。
也就难怪坐拥大批矿产的美国,进口依赖度却会屡创历史新高,并在过去二十年中翻了一番。如今要搞稀土替代,不去全球找雇佣兵就是“凉拌”。
自己的矿都开不好,还老想去占别人的矿,资本、技术、人才的现实性考量都换做一张张赌咒发誓的所谓法案和“框架性协议”,稀土只是其中一面,大量的剧情都在滚动播放,后面就是白宫单方面宣布一声“我又赢了”,总统自夸、群僚朝贺、股市大涨、年报出炉,吹鼓手们纷纷发文庆贺:美国经济预期平稳,不可限量。

说回稀土,在美国重建其国内生产链条时,还遭遇到另一个经济瓶颈:市场容量有限,难以快速形成经济效益,导致民企介入意愿偏低,再思念哈耶克都只能让政府“鞍前马后”。
稀土行业的特殊性在于,虽然能影响千万亿的产业链条,但其本身规模并不大,根据高盛统计,2024年全球稀土产值不过区区60亿美元,细分到各个产品的市场规模各有几何,我们可想而知。
就以钐钴磁铁为例,每架F-35大约需用23公斤,折合一年也就三四吨。美国早在2022年就开始关注对中国产品进行“国产替代”。没想到芒廷帕斯材料公司直接回怼:市场太小,恕不奉诏。回复得相当资本主义。
这又导致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如今进行稀土投资规划,不上不下吊在空中。别看特朗普动辄口嗨千百亿金额的投资,但是市场规模就这么大,直接的经济效益就这么点,投资大了,成本难以回收。可是要重建完整生产线,还要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和人才梯队建设,这投资小了又根本不够看。一根筋两头堵,躲也躲不掉。
现实情况就是美国国防部牵头“撒胡椒面”,利用《国防生产法》注资,自2020年以来累计拨款约4.39亿美元。这笔金额到底算多大规模,咱可以拿个老数据作对比,2011年时,中国稀土行业吸引外资总额已经达到61亿人民币。而且投资绩效正和其他美国军事投资一样,也没法做KPI考核,例如2022年一次性砸了3500万美元投入重稀土加工设施,芒廷帕斯放了个回避纯度的“卫星”,最后还得去找澳大利亚。
更有意思的是,投着投着五角大楼就开始经商了。今年7月,芒廷帕斯发布公告,宣布美国国防部收购其价值4亿美元的优先股,可转换为公司普通股,由此五角大楼有了成为份额最大股东的机会。
并且它这股东单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为芒廷帕斯生产的钕产品设定了110美元/每公斤的价格下限,是当时市场价的两倍。五角大楼表示会用公款支付芒廷帕斯产品销售与市场价的价差,并且保证10年内持续购买其产品。但有个条件,就是单价一旦超过110美元时候,五角大楼要享有销售利润的30%。
凡是熟悉“史密斯专员”套路的朋友看到这里估计都要笑场了。股权、价差、采购、分红,包装了个无孔不入,甚至不拉个经济职能部门隔离一下、杜绝利益关系绑定过深。诸位且看几年后美国的氧化钕镨能和中国有多大的价格差,届时已经改名了的战争部,能在对自己人的商战里赚到多少钱,又是否会在美国开出稀土的黑市地下党?这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证明。
兵马未动,粮草先吃饱了。路透社对这笔股权收购的形容是“美国稀土定价体系蓄势待发,挑战中国主导地位”。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今年盛夏看到这条热情似火的新闻报道,一口冰可乐差点没把电脑给喷坏……(《美国稀土定价体系准备好挑战中国主导地位》)
也就难怪美国人自己都自嘲:在稀土领域,中国拥有25年的领先优势和难以撼动的技术和生态系统。美国则有试点工厂、贸易展览和新闻稿。
归根结底,这真就是个体制问题
以上就是美国过去十几年稀土的故事,但又不只是稀土的故事。
美国稀土开采的瓶颈背后,有着审批机制、央地权力分配、国家战略被各种议题解构等等的矛盾;稀土加工产业的本土卡壳与向外分包,暴露出的“去工业化”魔咒,是涵盖了产能、技术、资本、人才、基建配套、行业生态全方位的塌方;由此还导出逻辑的悖论,自由放任的市场反而掐死了本国包括稀土在内的产业制造能力,反而要靠着行政干预与产业政策才能吊着气若游丝的这一口命。
也确实是气若游丝,产业资本的正负零还没回正,“史密斯专员”与所谓的“金融天才”们反而已经靠政商旋转门和一张张PPT炒概念吃了个饱。
在过去的一年,我也曾在专栏写过美国不同行业的生态冷暖,有军工航天、有钢铁、有科创,最后居然都是如此相似的剧本。
什么是体制问题?这就是全方位的体制问题。
我们还能延伸到一个更为纵深的视野,美国政府为了促成稀土替代,十几年来不可谓不上心,出台的政策已是连篇累牍、面面俱到,却依然进展缓慢。特朗普为了实现制造业回流,不惜赌上美国国际形象,四海勒索、八方吸血,却失业增速逆袭了产业,“空心化”依然蔓延,为赢沦为了赢学。美国军队为了维持全球存在,军费一路高涨已破万亿美元大关,却连打起胡塞武装与委内瑞拉都如此拖沓。美国股市为了维持走势,不惜炒作左手倒右手的商业预期,却是在垒少数股票,甚至像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先后超过了日、德等国GDP,25年前的互联网泡沫正在若隐若现……
当美国下了这么大力气,却除了金融收割与远程养殖,其他行业普遍下滑乃至自由落体,不禁联想《红楼梦》一开篇冷子兴演说荣宁府时,提到的那句“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正好也如贾府一般,同样也是府院门前除了那些个石狮子,就没什么干净的了。
对了,石狮子也不吃香了,特朗普都要换金的。

短短9个月,原本素净的椭圆形办公室已是左图这般金碧辉煌,底下那架总统新专机难产已有七八年,机身一道红油漆的改动便报价2亿美元。而白宫更大的拆迁改造正在特朗普亲自督工下如火如荼,美国的效率都在这里了……
最近和几位老师聊起稀土,曾提出一个看法,即中国也不用太花心思去猜美国稀土替代战略执行几何,时间不长,也就区区两年时间,且看美国国内生产能否如美国防部所愿,从矿山到磁体;且看莱纳斯能否如宣传那样,重稀土逆袭中国份额;且看美国这国际供应链又能搭出几分效果?
那时候是2027年,也是“阿尔忒弥斯”计划预约登月的截止时刻。天上人间,美国有太多的发愿,都在一推再推,云集到了那时。
综上,我们首先不用过于担心那些一惊一乍的聒噪,这种“震惊体”已经写了15年了,2010年它们已经炒作过美加澳合力打破“中国垄断”,2020年,它们炒作中国稀土份额被稀释,最终炒作出一个全球唯一的轻重稀土供应链完全一体化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