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开发银行测算的4万亿美元非洲发展资金缺口,遇上日本金融机构雄厚的资金实力,一场酝酿三十年的合作迎来重要时刻。第九届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TICAD 9)将于8月20-22日在日本横滨开幕。这不仅是一场峰会,更是在联合国80周年与非洲首次主办G20峰会这个“非洲之年”里,日非双方共同寻找创新答案的重要舞台。日本外务大臣岩屋毅强调:“在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促进日本与非洲的合作前所未有的重要。”然而,华丽的辞藻与宏大的愿景之下,非洲更期待的是切实的行动与可兑现的承诺,而非又一次的“承诺疲劳”。
01
三十年同行:从“授人以鱼”到“携手创新”?进展与遗留的疑问
1993年,首届TICAD在东京举行时,仅有三位非洲国家元首出席。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超越捐赠者与受援者关系”的承诺,悄然埋下了种子。三十年间,峰会从五年一届变为三年一届,合作内涵不断深化。塞内加尔总理松科曾评价:“日本‘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然而,过往峰会的承诺兑现率常受诟病。例如,2022年TICAD 8承诺的300亿美元公私资金支持,据多家非洲媒体和智库追踪,其落实进度与透明度均引发疑虑,部分项目仍停留在纸面或遭遇执行瓶颈。这种“承诺-落实”的鸿沟,成为TICAD机制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种模式收到一定成效:尽管日本对非直接投资占其对外总投资的份额还不大,但2023年净投资额逆势攀升至25亿美元,创下新高。更令人鼓舞的是,超过一半的在非日企计划未来两年扩大业务,显示出对非洲市场的信心在增强。但相较于非洲庞大的需求和其他主要伙伴(如中国、欧盟)的投入规模,日本的步伐仍显谨慎和缓慢。
02
跨越鸿沟:信任铺就合作之路,但前路荆棘犹存
潜力虽大,挑战犹存且复杂。日本投资者面前仍有几道坎:
——了解之困:地理遥远、直飞航线少,语言文化差异使得信息获取不易。有专家指出,日企在非洲常面临“数据缺口”,影响决策。这种信息不对称短期内难以根治,成为实质性扩大投资的隐形障碍。
——避险心态:目前日本仅与少数几个非洲国家签有双边投资协定(BIT)。缺乏强有力的国际仲裁保障,让不少日企选择通过第三国绕道投资非洲。TICAD 9虽将签署双边投资协定(BIT)列为重点,但谈判进程缓慢且标准严格,短期内难以覆盖大多数非洲国家,投资保护网远未织就。
——落地之难:莫桑比克大型天然气项目因冲突延误等案例,加深了部分日本企业对非洲风险的担忧。非洲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治理能力的差异,是日本企业必须直面的长期挑战,非一次峰会所能解决。日本政府和金融机构能否提供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政治风险保险和保障机制,仍是问号。
03
TICAD9焦点:四大支柱,共创新局?蓝图美好,落实存疑
本届峰会如何破局?核心锁定在“与非洲共同创造创新解决方案”。然而,每一项“支柱”背后,都伴随着对执行力和日本真实投入意愿的审视:
——投资升级:从援助到共赢资本?承诺与兑现的考验。上届承诺的300亿美元资金面临兑现压力,外界正密切关注其实际拨付进度与效果评估。重点虽已转向更可持续的方式:签署更多双边投资协定(BIT),为日本资本进入非洲铺路。科特迪瓦近期成功发行“武士债券”试水,就是积极信号。非洲金融界热切期待:“TICAD 9应打开更多日本资本进入非洲的大门。”
但非洲更关心的是,日本大型财团和机构投资者,如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GPIF)、大型银行,是否真的会大规模、长期地配置非洲资产?还是仅停留在象征性的试点项目?历史经验让非洲伙伴对此持谨慎乐观态度。
——关键矿产:打造安心供应链?资源诉求与战略博弈。日本对非洲锂、钴等矿产需求迫切。政府机构已着手与纳米比亚、刚果(金)等国合作开发矿产价值链。借鉴美国推动的“洛比托走廊”模式,日本可能建立更本土化、风险可控的供应链。
然而,矿产合作涉及复杂的利益分配、本地化加工要求、环境社会标准以及大国竞争。日本能否提供比现有合作者更具竞争力的条件(不仅是价格,还包括技术转让、本地就业和附加值提升),并有效管理地缘政治风险,挑战巨大。
——绿氢机遇:非洲优势+日本远见?愿景宏大,落地遥远。非洲拥有生产清洁能源的天然优势,而日本拥有长线投资的眼光。专家测算:非洲资本成本降低,绿氢项目成本可大降。日本正探索“差价合约”等机制,推动非洲绿氢对日供应。“论长远眼光,日本文化深谙此道,”业内人士信心满满。
但绿氢产业尚处早期,基础设施建设(如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站、电解槽、储运设施)耗资巨大、周期漫长。日本当前的投入力度和具体项目规划,能否支撑其宏大愿景?抑或只是描绘一个遥远的未来图景?非洲方面期待看到更清晰的路线图和近期可落地的示范项目,而非空谈“潜力”。
——基建破冰:政府企业联手撬动?风险分担与模式创新。日本工程公司开始谨慎尝试非洲的公私合营(PPP)基建项目。在加纳,一个由日本企业牵头的道路项目将在峰会期间签约,被寄望成为“成功样板”。日本官方机构也提供支持,帮企业分担前期调研成本,降低试错风险。
PPP模式在非洲成功案例有限,常受困于政府支付能力、合同执行纠纷和长期维护问题。日本企业能否克服其固有的风险厌恶文化,真正大规模参与?日本官方提供的支持(如前期费用分担)规模是否足够撬动私营部门?这个加纳项目是特例还是可复制的开端?这些都需要时间检验。
04
活力之源:青年、技术与本土联结:亮点但非解药
峰会之外,自下而上的力量也在蓬勃生长:
——青年桥梁:日本“非洲青年商业教育计划”十年培养数千人,他们在日企实习后成为沟通的宝贵纽带。
——技术渗透:从肯尼亚地热电站的日本涡轮机,到用卫星监测尼日利亚农田,日本技术正悄然融入非洲发展。
——扎根当地:日企减少外派,更多投资本地企业,使用本地人才。加速器和投资基金正积极对接日本资本与非洲初创公司。
这些举措是积极的“软性”连接,但规模相对有限,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大规模投资、贸易增长和结构性转型等硬核挑战。它们更像是长期关系的润滑剂和未来潜力的培育,而非应对当前4万亿美元缺口的速效药。
“日本方案的核心是共同创造价值,”日本外务省非洲局局长堀内俊彦强调。当非洲青年将在2050年成为全球劳动力的重要力量,而日本国内市场面临萎缩压力,双方的互补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岩屋外相也特别指出:“青年和妇女将承载日本与非洲关系的未来。”
然而,“共同创造价值”的表述美好,但关键在于价值如何定义、如何分配?非洲更渴望的是实质性的技术转移、产业链位置提升和公平的贸易条件,避免沦为单纯的资源供应者和市场。日本能否超越传统的“援助者-受援者”思维定式,真正实现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
05
期待与疑虑:“非洲之年”的共同创新起点,还是又一次盛大的公关秀?
TICAD 9的一个现实期待是:非洲国家元首的出席率能否回升?今年已有超过40国确认参会,远高于上届的20位,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心信号。这固然反映了非洲对平台的重视,但高出席率不等于高满意度或高成果预期。非洲领导人此行,必然带着对实质性成果和日本兑现历史承诺的殷切期待而来。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理念的实践。正如专家所言:“我们寻求从‘援助接受者’转向‘解决方案共同创造者’。”非洲渴望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技术、经验和市场;日本看重的不仅是资源,更是新的增长伙伴和未来市场。TICAD 9,被期许为这场双向奔赴、共同创新的“公关秀”。
然而,现实的疑虑难以消散:
——承诺疲劳:日本能否摆脱过往峰会“高调承诺、低调落实”的循环?TICAD8的300亿美元承诺进展如何?新承诺是增量还是存量再包装?
——资本实质:承诺的资金中,政府开发援助(ODA)占多大比例?真正能撬动的私人资本又有多少?私人资本是否真有意愿大规模进入风险感知较高的非洲市场?
——模式瓶颈:日本强调的“高质量基础设施”、“高标准投资”固然有其优势,但其高成本、长周期、严标准的特点,是否适应非洲快速发展的需求和相对薄弱的基础?能否与更灵活、更快速的合作模式竞争?
——地缘政治:在全球大国竞逐非洲的背景下,日本的对非合作能否保持其宣称的“发展”本质,避免过度政治化和战略化,从而真正聚焦非洲自身的发展需求?
想象一辆日本汽车行驶在肯尼亚的红土路上,扬起尘土——这画面恰如当前日非关系:扎实的合作已深入肌理,但前方的道路依然崎岖漫长,且尘土(不确定性)弥漫。
TICAD 9的价值,或许正是让双方更清晰地看到:尘土飞扬处,恰是道路向前延伸的证明,但这条路的修筑,需要的不是华丽的宣言,而是持续、坚定、可验证的投入与行动。在这个充满活力的“非洲之年”,横滨的相聚,能否真正点亮共同创新的前路,还是仅仅点亮了又一轮宣传的聚光灯?非洲与世界,都在屏息观望日本将交出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还是又一份精美的“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