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总统鲁托近日访华期间,与中国企业签署总额8.23亿美元的七项投资协议,涵盖智能交通、纺织制造、旅游及农业等领域,标志着中非合作深度升级。此次签约尤其聚焦内罗毕两大地标酒店的重生——中国投资者将租赁并翻新因疫情关闭多年的希尔顿酒店和洲际酒店,为肯尼亚旅游业复苏注入强心剂。此举既是肯尼亚借力中美博弈窗口期吸引外资、推动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深化“一带一路”布局、分散对美经济依赖的关键举措。当前,非洲正从传统“受援国”转向“多元合作伙伴”,而肯尼亚凭借其区域经济地位,或将成为中非合作新范本,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变局中探索自主发展路径提供启示。
图源:The Exchange
01 旅游业:酒店重生与战略破局
在旅游业领域,中国湖南会展集团与华天酒店管理公司计划投资2300万美元,在内罗毕布局会展及酒店业务。
作为内罗毕中央商务区的象征,希尔顿酒店和洲际酒店自疫情关闭后长期闲置。肯尼亚政府此前多次尝试私有化未果,因潜在投资者未达私有化管理局底价要求。此次,欧洲及东南亚希尔顿酒店运营商——湖南会展集团与华天酒店管理公司——以租赁协议破局,计划先行投入翻新资金并最终收购。肯尼亚投资局透露,这是该集团在非洲的首笔投资,政府期望借此吸引更多东亚资本。内阁首席部长兼外交部长穆达瓦迪(Musalia Mudavadi)强调:“这不仅创造就业,更将重塑肯尼亚作为区域商务枢纽的竞争力。”
02 产业振兴:从制造业到农业的深度合作
智能交通与制造业:安徽久保(Jiubao)电子科技公司将投资5000万美元,在蒙巴萨建立智能交通部件制造基地,未来延伸至穆兰阿地区(Murang'a)。项目竣工后预计提供5000个岗位,为肯尼亚制造业注入活力。
纺织业复苏:重庆尚诚(Shangcheng)服饰集团计划未来十年投入3亿美元扩大服装生产,并雇佣7000名本地员工。此外,该集团追加2000万美元(约合26亿肯尼亚先令)投资,在卡贾多县(Kajiado)建设纺织服装与太阳能设备综合生产基地,预计新增7000个岗位。
农业与乡村振兴:长期欠发达的裂谷地区巴林戈县(Baringo)迎来变革:中国投资4亿美元发展芦荟种植业,预计创造5000个岗位,并通过农村农业企业带动数千人脱贫。山东佳乐家(Jialejia)农牧科技公司宣布投资3000万美元(约合38亿肯尼亚先令)建设养鸡场,涵盖饲料加工、种鸡繁育及蛋鸡养殖,目标向中国出口禽类产品,预计带动5000人就业。
03 技术升级与工业扩张
基建与经济特区:中国武夷集团投资1.5亿美元于基利菲县(Kilifi)基坎巴拉(Kikambala)建设经济特区,涵盖制造、加工与仓储设施,目前已购置191英亩土地,预计创造6000个就业岗位。此类特区若管理得当,可助力肯尼亚融入全球价值链,降低对原材料出口的依赖。
钢铁产业升级:Congtai钢铁公司计划投资1.5亿美元(约合190亿肯尼亚先令)在卢肯尼亚(Lukenya)新建钢厂,其位于马查科斯荣盖(Machakos)的工厂已投入4000万美元(约合50亿肯尼亚先令),未来将提供3000个岗位。
04 全球治理倡议与战略平衡
呼吁国际秩序改革:访华期间,鲁托在北京大学批评联合国安理会“未能履行决议”,布雷顿森林体系“严重脱离现实”,呼吁建立反映发展中国家诉求的新金融架构。针对气候危机,他强调非洲承受“非自身造成的气候灾难”,要求发达国家兑现融资承诺。
科技合作与创新:鲁托提出深化中非科技合作,邀请北京大学与肯雅塔大学联合攻关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创意经济,并透露肯尼亚正制定《2025-2030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以“草原硅谷”(Silicon Savannah)孔扎科技城(Konza Technopolis)为基地,打造中非数字合作试验田。
风险警示与外交平衡:批评者指出,肯尼亚需谨慎平衡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权与经济利益。鲁托政府需在深化对华合作的同时,避免疏远传统西方伙伴,尤其是应对“美肯战略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STIP)等既有项目。
05 结语
从酒店复兴到科技园区,从禽类养殖到钢铁洪流,鲁托此行勾勒出中肯合作的立体图景。若项目顺利落地并成功运营,肯尼亚将成为中非“一带一路”合作的标杆,成为中非合作深度合作的典范。